
↵
停止體罰
腦科學告訴我們:大腦會被體罰「打壞」! 受到嚴重體罰者腦部的前額葉皮質部位,當中用來控制情感或思考、與抑制行動力相關的「(右)前額葉皮質(內側部)」體積平均縮小19.1%,「(左)前額葉皮質(背外側部)」的體積縮小14.5%。 語言暴力等不當管教會導致聽覺皮質腫大,這個區域是用來掌握理解他人語言、進行對話等溝通方面的關鍵。
看見需求
孩子行為背後都隱含著某種需求,
越過行為表象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。
小孩心聲:
當我生氣時,我心裡也在害怕
當我說「不要」,表示我正在學著思考
當我說「不知道」,是因為我會擔心你的反應
當我說「你很煩」,是因為我很焦慮不知道怎麼辦
聽懂對方
當我們真心想要懂小孩,心裡會想著「你怎麼了呢?」而不是「你為什麼這樣!」
例如當孩子不願分享,我們心裡直接冒出來的想法是「怎麼這麼自私」,
請練習不要被這個想法控制。
1. 覺察自己自動化的詮釋機制
2. 以好奇取代質問
O 怎麼了?要說說看嗎?
X 你幹嘛這樣,不是講過很多次了嗎!
3. 以接納取代反對
O 原來你是這樣想的,我以前都不知道。
X 你那是什麼奇怪的想法!
↵
說出心聲
爸媽要以「如實說出擔心」取代責罵,
雙方才不會只停留在表面的爭執。
孩子去阿公家很開心可以騎自行車,
但卻橫衝直闖,讓阿公很擔心而罵小孩。
1.說話之前先弄清楚自己和孩子的狀態
爸媽擔心孩子受傷、阿公不開心、長輩責怪自己沒在教小孩,所以覺得焦慮;
孩子覺得自己很厲害但沒意識到可能的危險。
2.如實說出擔心與期望,與孩子討論做法
騎車的爽快感真的讓你很開心,阿公也很擔心你的安全,
為了讓你們可以繼續騎車又不會衝上馬路,我們來研究怎樣騎車比較安全,
劃一條煞車線?另外找場地?調配車速?
不打不罵並非只是希望爸媽管好自己的手或嘴,
關鍵在於打理好自己的生活,
請爸媽要好好愛自己。
例如每週「單純為自己」做一件開心的事,
暫時將自己抽身,
天不會塌下來的啦,請放心~~